首页
> 科研成果 > 科技奖励

2024年获奖情况

发布日期: 2025-08-25

2024年,全院及集团所属公司共有57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全国性学会协会科学技术奖、省级学会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8项。


序号

项目名称

科技奖励

名称

获奖类别

获奖

等级

颁奖单位

部门

主要完成人

主持/参与

1

高速公路零碳运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特等

中国公路学会

环境公司

张晓峰、陆旭东

参与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领域深度减排路径及对策研究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航海学会

发展中心

周晓航、李忠奎、陈书雪、王雪成、凤振华、张海颖、毕清华、曹子龙、张  毅、尚文龙、王  双、周亚林、王婉佼、苏田田、喻  洁

主持

3

四好农村路发展理论和重大政策 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综运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发展中心、工程中心等

王先进、姜彩良、田春林、周一鸣、尚赞娣、李亚非、朱  洁、萧  赓、翁燕珍、王显光、范文涛、魏道新、王俊喆、董  娜、葛灵志

主持

4

《旅客联运服务质量要求》(JT/T 1114)等5项标准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综运中心

汪  健、闫  超、陈  硕、龚露阳、刘  颖、姜景玲、刘  新、王  巍、王显光、梁仁鸿、刘振国、胡铁钧、贾  皓、王  嫱

主持

5

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系统规划与补链强链重大政策体系研究与实践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物流中心

萧  赓、刘  凌、李鹏林、赵  靖、杨  勇、王  娟、朱苍晖、李  可、王肖文、罗诗屹、战宇轩、李英华、余艳春、郭兆阳、王  哲

主持

6

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属地化研究与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标准中心

陈宗伟、吴忠广、王  冀、潘  硕、李  娟、陈  景、田万利、郝嘉田

主持

7

公路路域水环境污染防控与综合保护关键技术及工程  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工程中心

陶双成、姚嘉林、刘学欣、孔亚平、熊新竹、田心怡、王新军、学  平、李云鹏

主持

8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及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展中心

周晓航、李忠奎、张海颖、王雪成、周亚林、苏田田、凤振华、毕清华、王  双、陈书雪、王婉佼、张  毅、喻  洁、严义斌、刘  畅

主持

9

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政策体系与智能辅助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城市中心

陈徐梅、刘晓菲、路  熙、高  畅、赵  屾、宋伟男、宜毛毛、杨新征、杜云柯、刘  洋、刘  悦

主持

10

我国旅游公路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环境中心

王萌萌、顾晓锋、周红萍、闫长平、孔亚平、陈建业、尚琴琴、李今朝、孙国超、徐昕昕、李滨杉

主持

11

生态脆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

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环境公司、环境中心、安全中心

张晓峰、吴  琼、张前进、陈  兵、陈学平、胡晋茹、陈  琳、曹广华、郭树银、赵俊喜

主持

12

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环境中心、发展中心

陆旭东、张晓峰、薛  铸、胡晋茹、刘  芳、张峻峰、吴  琼、卢春颖

主持

13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作业人员适岗状态实时感知装备与预警系统

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

标准中心

吴忠广、陈宗伟、王  冀、郝嘉田、陈  景

主持

14

寒区路用沥青材料高性能-低碳化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省部级

一等奖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工程中心

李亚非

参与

15

《公路铁路并行路段设计技术规范》等2项标准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综运中心

韩继国、王显光、王明文、刘  新、庞清阁、王  嫱

参与

16

现代公交系统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城市中心

尹怡晓、廖  凯

参与

17

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易损性分区理论与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一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工程中心

罗代松

参与

18

霍尔果斯智慧口岸供应链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物流中心

杨  勇、王  娟、王肖文

参与

19

城市公交全要素感知互联与数字化运行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城市中心

祁  昊、钱贞国、李佳杰

参与

20

数据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实施效果与改造规划评估关键技术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展中心、科促中心

罗  凯、牛  犇、田  园

参与

21

⻘藏⾼原公路⼯程建设野⽣动物保护及管控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

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环境公司

张晓峰

参与

22

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耦合消纳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第12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金桥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环境公司

陆旭东、张晓峰

参与

23

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全国性协会

一等奖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环境公司

陆旭东、张晓峰、薛  铸、胡晋茹

主持

24

“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跨境运输关键技术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综运中心

方  海、王显光、武  平、买媛媛、孙可朝、李艳红

主持

25

《公路水运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标准中心

吴忠广、张  宇、陈宗伟、王  冀

主持

26

雄安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及重点标准研制(JT/T1405-2022)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标准中心

陈宗伟、王  伟、王  冀、史砚磊

主持

27

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重大政策研究及实践应用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航海学会

物流中心

王先进、萧  赓、李彦林、冯淑贞、孙东泉、董  娜、王  硕、王  娟、王亚楠

主持

28

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航海学会

物流中心

萧  赓、杨  勇、王  娟、王肖文、王  哲、战宇轩、李英华、刘  畅、丁  然、范昕怡

主持

29

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投融资重大政策创新及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展中心

王先进、褚春超、翁燕珍、邹光华、葛灵志、蒋桂芹、王海霞、姚春宇、杨建平、宋  嘉

主持

30

城市客运新业态从业人员与出行群体权益保障政策体系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城市中心

许  飒、张晚笛、尹志芳、彭  虓、张孝法、尹怡晓、郝  萌、廖  凯、赵海宾、郑  超

主持

31

现代交通物流体系高效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科技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物流中心

萧  赓、景春光、王肖文、杨  勇、战宇轩、李英华、王  哲、刘  畅、范昕怡、丁  然

主持

32

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创新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

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资源中心

刘欣欣、郭  瑜、张  丽、孙  虹、贾小利、张  蕊、王  辉、江培峰、孙  颖、王海榕

主持

33

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数字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

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数智公司

秦  涛、张夕珂、赵云波、李丹华、孔红刚、王  涛、曲  旋、夏晓敬、张  浩

主持

34

低冰点疏水型抗凝冰封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环境公司、检测公司、工程科技公司

朱宝林、谷云辉、杨万里、边  莉、朱  强

主持

35

基于风险管控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研究及应用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城市中心

刘书浩、冯旭杰、李松峰、王  洋、宋晓敏、沙  茜、胡雪霏、刘  悦

主持

36

基于数字孪生的地铁保护区安全智慧管控技术研发与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城市中心

冯旭杰、胡雪霏、沙  茜

主持

37

卫星影像在公路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信息中心

刘振华、崔应寿、范文涛、张晓征、马  骁、尚赞娣、张淑珍、刘柳杨、田  亮

主持

38

港口统计体系一体化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信息中心

王望雄、张雨希、宋晓丽、张若旗、李昊宇、张皖杉、周梦婕、王  园

主持

39

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关键技术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发展中心

陈书雪、曹子龙

参与

40

基坑施工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及精准风险防控关键  技术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

进步奖

全国性学会

二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标准中心

马  新

参与

41

基于数字孪生的浙江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管控关键技术  研究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展中心

伍朝辉

参与

42

城镇交通流密集区路网态势感知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展中心

刘  芳

参与

43

戈壁荒漠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与安全设施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环境中心

简  丽、陈学平

参与

44

船舶碰撞事故机理与智能避碰辅助决策  技术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

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安全中心

耿  红、刘广强、翁大涛、陈  轩、龙雨璇

参与

45

东非强降雨-强震区膨胀土边坡防护关键技术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

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安全中心

李志强、田  建

参与

46

路面凝冰预警及冰雪自动处置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交通运输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工程科技公司

朱宝林、谷云辉、朱  强、孟  昌、雷谦荣、边  莉

参加

47

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评价  研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二等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信息中心

周  健、武  丽、路敖青、程  长

参与

48

香格里拉至丽江绿色高速公路全过程咨询

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全国性协会

三等奖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

发展中心

张  毅、王雪成、李忠奎、褚春超、曹子龙

主持

49

公路水路货运碳排放数字化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协会

三等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信息中心

胡希元、林成功、尚赞娣、吕  阳、魏新月、李贺华

主持

50

基于无人机H3S 全息三维实景物联大数据的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管理关键技术 研究

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全国性协会

三等奖

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

安全中心

肖殿良、朱  洁、宋浩然、叶  赛

主持

51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营的多跨融合底层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部级

三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

城市中心

刘好德、刘向龙

参与

52

沥青路面疏水缓释抗凝冰涂层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

技术奖

省部级

三等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工程科技 公司

朱宝林、杨万里、边  莉

参加

53

内河沉管隧道卵石基床整平成套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

进步奖

全国性学会

三等奖

中国航海学会

发展中心

罗  凯

参与

54

船闸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控关键技术与  应用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三等奖

中国航海学会

标准中心

吴忠广

参与

55

《城市客运枢纽运营安全管理规范》(GB/T40951-2021)等2项标准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全国性学会

三等奖

中国公路学会

城市中心

钱贞国

参与

56

山东省旅游公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山东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省级学会

一等奖

山东公路学会

环境公司

薛  铸、刘  毅、徐  铭

主持

57

城市公共交通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

广东省智能交通科技进步奖

省级协会

一等奖

广东省智能交通协会

城市中心

吴忠宜、祁  昊

参与

1.高速公路零碳运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面向高速公路运营期碳中和领域,针对碳核算和效益监测评价缺乏理论方法、高速公路与光伏新能源两种不同基础设施有机融合中存在的痛难点问题,以及高速公路运营期车辆碳排放问题,首创了高速公路与光伏设施融合的结构形式、材料类型和设计工艺,解决了光伏建设对交通行车安全、原有设施功能的影响评估难题,攻克了“高速公路线性结构下发电侧与用电负载侧之间的源荷匹配技术”“高速公路用电设备分级管理和电能调度技术”“适应高速公路的光伏智能微电网建设技术”“高速公路智慧管控增效减碳关键技术”“高速公路植被碳汇核算方法模型和植被群落配置方法”等多项关键技术,提出了高速公路零碳运营的技术框架、实施路径和主要技术手段。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领域深度减排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通过理论研究、数学建模、实用分析等方式,开展了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模型构建、“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减排路径设计、减排成本核算等研究,形成了减排成本最小、减排效果最大目标下的交通运输深度减排路径,为制定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支撑。研究成果推动了新时期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多项创新性成果被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重要文件引用,支持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符合我国国情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实际,对建设交通强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3.“四好农村路”发展理论和重大政策研究。项目集合了院近十年来针对推进"四好农村路"发展开展的16项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50余项市县级实践应用项目,形成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四好农村路"发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政策与示范实践成果。项目研究成果为新时期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与理论支撑。

4.《旅客联运服务质量要求》(JT/T-1114)等5项标准。项目成果源自多项交通运输标准计量研究项目成果,主要内容为5项行业技术标准,其中《旅客联运术语》规定了联运相关基础术语和定义,《综合交通电子客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提出了综合交通电子客票系统建设的要求,《旅客联运服务质量要求》系列行业标准针对空铁、公铁、公路航空等3种主要联运模式的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上述标准对旅客联运行业健康发展、凝聚和统一各方共识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对旅客联运相关产品服务的设计、实施和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系统规划与补链强链重大政策体系研究与实践应用。项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战略规划政策项目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建立了综合货运枢纽发展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提出了综合货运枢纽功能布局、层次结构和建设时序的分级分类方法,构建了“一模式、一清单、一工具、一保障、一机制”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体系,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指标动态迭代、评价政策关联的绩效评价方法,推动了综合货运枢纽领域方法创新。项目提交了1份研究报告、4份专题报告,其中2份获国务院领导批示、发表了文章14篇,其中2篇获部领导批示、出版专著2部、获专利1项、软著6项、发布团标3项。

6.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属地化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界定了标准属地化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标准属地化的判别原则及应用模式。构建了公路工程标准属地化效果评价模型,提出了标准属地转化效果量化评估方法,形成了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属地化应用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属地化应用适用性分析方法,指导形成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属地化清单。项目研制柬埔寨属地转化标准2项,成果已被交通运输部采纳,支撑形成部政策性文件4项,纳入交通运输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典型案例。

7.公路路域水环境污染防控与综合保护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对公路路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公路建设对沿线水环境的多维度影响特征,提出了基于水系连通与近自然修复的路域湿地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了公路跨水敏感路段的径流污染防治与风险防控一体化技术,构建了公路附属设施污水减污降碳协同处理关键技术体系,解决了路域湿地保护与恢复、路域径流污染与风险防范、附属设施污水减污降碳协同等公路水环境保护难题,为并在我国多个典型省份开展了工程应用与示范。总体成果经中国公路学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8.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及应用。项目从全球视角出发,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绿色低碳交通复杂性问题,从理念、模型、评价、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创建了交通运输经济、能源、环境真集成模型(T3E-SAM),科学系统地从环境、资源、生态、运输功能等维度系统性的提出符合新时代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了绿色低碳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形成了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指数、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绿色低碳路径设计方法,揭示了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机理,可对绿色低碳交通发展政策和减排效果进行量化评估。项目研究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和国家“能耗双控”考核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9.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政策体系与智能辅助关键技术应用。项目采用多源融合数据、聚类分析算法、机器学习的极度梯度提升树(XGBoost)算法,研发了基于建成环境宜步性的老年人画像方法,构建了基于生活圈建成环境的城市老年人画像方法和出行特征非线性解析方法、围绕提升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聚焦导航、助乘、助行等重点应用场景,研发了基于GPS、云计算和大数据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智能辅助技术、首次构建了包含法律、规章、标准的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服务政策体系。项目成果支撑国家立法1部、国务院文件1份、省部级政策文件4份、编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2项,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著13项。

10.我国旅游公路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突破了旅游公路传统概念,提出了我国旅游公路基本内涵、发展理念、构成要素与功能,完善了我国旅游公路理论体系、提出了以旅游交通需求与旅游价值为关键要素的旅游公路规划方法、构建了旅游公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提出了旅游公路分级分类标准、基于公路主体工程、服务设施、慢行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构成要素,提出了旅游公路的设计技术方法、结合工程实践,探索了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市场运作的旅游公路投融资建设模式,提出了旅游公路建设评估认定流程与管理机制。

11.生态脆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原创性提出了公路项目级、企业级和行业级三个层级的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新模式及技术要点,并针对项目级管理新模式首次建立了一套全过程环境保护咨询清单及技术流程,形成了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保护咨询标准及公路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布局优化-数据采集-精度提升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同时,项目创新集成开发了集自动监测、精准监控及实时预警于一体的公路交通智慧环境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了生态脆弱区公路建设全过程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有效解决了行业发展难题。项目研究成果为“国道 338 线盘坡经大通河桥至热水段改建工程”、“国家高速G0611张掖至汶川公路青海省扁都口至门源段公路工程”、“延吉至长春高速公路烟筒山至长春段项目”等项目的咨询工作提供支撑。

12.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构建了近零碳交通示范区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近零碳交通示范区评价原则,建立了近零碳交通示范区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了近零碳交通示范区运营期碳排放核算模型,提出了近零碳交通示范区的实施路径,构建了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构建包括光储充多设备联合运行的近零碳交通示范区直流微电网架构,形成边坡光伏建设标准,研发近零碳交通示范区智慧能源与碳排放管控系统,实现近零碳交通示范区设备管理、碳排放监测、多种运行策略执行。

13.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作业人员适岗状态实时感知装备与预警系统。项目研发了施工作业人员适岗状态实时感知装备与预警系统,系统由智能感知环、共享智能柜和预警系统平台组成,基于智能可穿戴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作业人员生理、认知和行为多模态数据的精准采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适岗指数评估模型并制定适岗分级标准,科学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与流程,实现人员适岗分级管控。装备系统在世界最大跨径桥梁工程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项目中成功应用,对防范化解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领域施工安全重大风险,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4.寒区路用沥青材料高性能-低碳化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引入小角中子散射国际上首次探测到沥青胶团,将沥青探测从亚微米推进至纳米级,建立了沥青三维多级结构模型与性能模拟方法,突破了沥青分子模拟尺度限制、揭示了极端低温环境下沥青损伤模型、大幅震荡剪切荷载下沥青疲劳损伤演化规律及热-光-氧耦合老化环境下改性沥青化学降解机理、建立了寒区沥青路用性能及碳排放数据库,提出了寒区沥青材料高性能-低碳化协同调控方法。项目成果入选交通部重大科技成果库和黑龙江省交通科创典型案例,成功应用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等多个地区公路里程超2000km,被交通运输部官网等媒体报道。

15.《公路铁路并行路段设计技术规范》等2项标准。两部标准是综合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标准。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公铁并行、公铁交叉的分类(级)划分标准,以及不同类别的公路、铁路设计及安全防护设施设置等技术要求。科学合理界定了公铁并行间距的量化指标及适用条件,实现了公铁并行、交叉工程的分级指导及规范化建设。标准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技术标准的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分别在2017年、2020年发布实施,被多项标准规范、管理办法、批复文件、招投标等引用,发挥了引领和规范作用,成果在全国30多个省市的公路、铁路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极大提升了综合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16.现代公交系统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从“瓶颈(点)—走廊(线)—路网(面)”三个层次围绕公交系统运行感知、运营管控、出行服务三方面业务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与工程应用,攻克了复杂路况通行瓶颈公交运行全息感知、超大流量交通走廊公交运营协同控制、高密空间优先路网公交调度出行服务等技术难题,形成了现代公交系统协同管控关键技术、搭建了智能公交调度与出行服务平台。项目研究成果纳入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13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成果在江苏、浙江、山东等10个省份67个项目中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17.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易损性分区理论与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项目针对寒区大温差环境和强冻融作用对沥青路面耐久性的劣化行为,建立了基于气候、荷载、材料多因素耦合的寒区沥青路面易损性分区理论、提出了寒区沥青路面结构-材料一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面向大温差环境的沥青路面材料增韧强化技术、研发了沥青路面主动型抗冻延寿功能材料。成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秀青年/面上/青年等项目的资助,并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高寒地区公路项目中应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30%以上,降低养护费用20%-40%。部分技术纳入地方或行业标准,为寒冷地区公路建设提供技术规范。

18.霍尔果斯智慧口岸供应链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项目。项目从供应链一体化角度出发进行规划,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工程和虚拟商务理论的“智慧口岸物贸融一体化模型”,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可信数据底层平台并构建智能合约机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自动化、可视化,运用EDI/API 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跨方式跨产业数据互联,从业务能力、数据能力以及技术支撑能力三个层面来保障“贸易+物流+金融”全链条数据共享与协同,积极推行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实现“一站式”。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几十个国际陆港得到广泛应用。

19.城市公交全要素感知互联与数字化运行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面向城市公交全要素感知互联需求,提出了公交场景多元异构网络的数字感知互联技术,城市公交数字化转型体系架构与基于虚拟化和容器的混合多云技术、公交车辆精准动态监测与实时故障预警技术和公交驾驶员适岗状态数字安全监测技术等,支撑研制了车、场、站系列数智化终端,构建了大规模终端云管云控机制,支撑编制标准规范5项,取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5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研究报告2篇,支撑北京公交累计节约成本3.61亿元,乘客出行满意度达93.52%。

20.数据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实施效果与改造规划评估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聚焦数据驱动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展了实施效果与改造规划评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法规制度与标准规范建设上,项目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实施与改造的法规制度框架。相关成果被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轨道交通企业采纳,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和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21.⻘藏⾼原公路⼯程建设野⽣动物保护及管控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项目以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工程野生动物保护为研究对象,针对公路工程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采用调查监测、理论分析、模型反演、工程实践等方法,聚焦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工程建设全过程,围绕公路工程建设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公路工程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共性关键问题识别、公路区域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公路工程对野生动物阻隔效应定量评估技术、野生动物通道设计与建设技术、野生动物保护智慧管理技术等五个方面系统研究。实现了公路建设全过程野生动物保护智慧化、精细化管理目标。

22.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耦合消纳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消纳技术,构建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架构,提出目标地区新能源资源与制氢容量的最佳配比、调度策略及电力供应模式,制定匹配风光资源随机特性的风光氢储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规划方案,为可再生能源配置规模以及制氢容量选择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23.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支撑交通运输部开展“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并先后在山东、海南、内蒙等省区的服务区、高速公路、枢纽等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示范。在零碳服务区建设方面,打造了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济南东服务区,该项目先后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领域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典型案例”“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中国公路学会“2022年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优秀案例”、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光储直柔”十佳实践案例,推动我国零碳服务区建设,陆续在山东、海南等地开展零碳、近零碳服务区建设30多对。在零碳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打造全国首个零碳高速公路——济维零碳高速,成果首个开展全场景、多形式的光伏实证项目、首个打造光伏与边坡防护一体化试验路段、首个打造零碳标准路段,并陆续在山东开展零碳高速公路建设3条、在零碳枢纽建设方面,建设山东高速鲁南高新物流产业园,并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通过近零碳交通示范区试点示范,推动分布式光伏建设,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33.766MW。

24.“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及跨境运输关键技术。项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大框架下,从交通强国视角提出交通运输推进“一带一路”的路径及“十四五”国际合作发展重点,支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章节的编制工作以及《交通运输“十四五”国际合作发展纲要》印发。项目提出的铁路联运网络级联失效抗毁性跨境关键技术、国际滚装甩挂运输系固关键技术、无人驾驶通关跨境关键技术、跨境信息化平台关键技术等在黑龙江、新疆、广西、山东、青海、湖北、重庆等10余个省份和地区边境或口岸地区开展技术应用,提升了“一带一路”跨境运输效率。

25.《公路水运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求》(JT/T1405-2022)。项目基于目前国际通用的“情景—应对”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了由项目综合应急预案、合同段施工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组成的公路水运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界定了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不同参建单位应急准备责任,明确项目综合应急预案、合同段施工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不同类型应急预案编制的关键要素及技术内容要求。标准的发布实施为《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标准体系(2022年)》《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6.雄安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及重点标准研制。项目研究提出了评价雄安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级设置及59项指标,建立了支撑雄安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针对起步阶段重点技术研发攻关与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了耐久长寿命路面、智慧公路及配套设施、全预制装配式桥梁等应用于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以及城市道路数字化建设、美丽街道集成设计等支撑雄安新区绿色智能城市道路建设的一批重点标准。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交通运输部、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支撑雄安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交科技发〔2021〕98号)。

27. 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重大政策研究及实践应用。项目研究构建了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理论框架,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多要素的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发展顶层政策体系、以战略物资及关键产品主要运输通道为重点,构建了国际物流供应链运行监测体系和风险识别方法、构建了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的科学分类方法,提出了培育世界一流国际物流供应链企业的实施路径。项目研究成果支撑10项国家级重大政策文件出台,为成立国家层面高规格、常态化的部委间工作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撑指导全国近20个省份和重点企业启动国际物流供应链纵深化创新探索。

28.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项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战略规划政策项目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运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思维审视我国交通物流体系发展脉络,再梳理、再谋划未来交通物流体系的发展,创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基础理论概念与框架,提出了交通物流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全路径、系统性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物流体系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实施路径,设计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设备清单。相关成果支撑交通运输部持续开展公路水路领域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工作,2019至2022年累计降低物流成本超过4200亿元。

29.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投融资重大政策创新及应用。项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对交通投融资重大政策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提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投融资理论体系、政策框架、实施路径和政策机制保障等。项目研究成果被《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资金保障”专章)采纳,支撑了《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收费公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操作指南》等十余项国务院和部委重大政策文件制定。获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2份,报送国家高端智库报告2篇,出版专著12部,形成软件著作权1项。

30.城市客运新业态从业人员与出行群体权益保障政策体系研究。形成了城市客运新业态从业人员、出行群体权益保障理论框架,提出了城市客运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政策体系、城市客运新业态出行群体权益保障政策体系。项目成果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1份,为《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交运发(2021)122号)、《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交运规(2019)5号)、《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交运规(2019)17号)等提供支撑。

31.现代交通物流体系高效绿色转型路径研究。项目来源于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对现代交通物流体系高效绿色发展的内在机理、潜在空间、关键主体和转型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性提出了交通物流高效绿色转型机理、基于IPCC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方法的运输结构调整理论空间值计算模型,开创性构建了交通物流高效绿色转型权力利益分析矩阵,识别了核心层、重要层、外部层利益相关者,明确了各自权力、利益和义务。研究成果被交通运输部政研室、综合规划司、运输服务司采纳。在货运枢纽规划、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试点及清洁能源物流装备推广等方面得到应用,为行业决策和地方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32.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创新发展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针对国家政府网站不断发展的新要求,结合交通运输政务信息资源、政务服务能力、政府网站群的需求和特点,开展了政府网站管理理论、绩效评估方法和相关技术等研究。提出了基于新公共管理(NPM)的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发展与管理理论,提升了行业政府网站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与管理的水平。构建了交通运输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提出了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动态指标和评价方法,支撑了行业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研发了基于信息构建(IA)的一体化智能搜索技术和方法,构建了大规模政务信息智能应答体系。研究成果在行业70个政府网站得到有效应用,为交通运输政府网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提供重要支撑,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政府网站整体绩效水平,社会效益显著。

33.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数字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出了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数字化应用体系,明确政策制度、执法场景、 执法机制及顶层设计框架。自主研发了面向典型违法场景下的关键技术应用,突破车辆多维特征识别、监测数据融合、违法行为分析预警、电子证据固化、融合指挥调度五类关键技术。搭建的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实现部省市三级应用及互联互通,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交通执法一张网。研制的一系列符合交通执法特点的综合执法技术装备,支撑违法行为取证、 应急指挥调度以及现场处置等执法工作。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全方位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4.低冰点疏水型抗凝冰封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从凝冰微观机理入手,结合路域气象信息,建立道路冰雪危险性等级评价体系、针对冰雪高危路段,开发主动融冰雪技术。首先研发了融冰雪效果好且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的缓释型抗凝冰改性剂、其次利用生物改性沥青和有机硅溶液制备了疏水型封层材料、将改性剂与封层材料混合形成疏水缓释型抗凝冰封层,总结施工工艺、最后在各高危路段进行了工程应用,验证了疏水缓释型抗凝冰封层的性能。实现了保障大雪易清小雪自融、冬季道路安全畅通、路域环境生态和谐的目标。

35.基于风险管控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估研究及应用。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测试和监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等项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识别方法缺失,运营安全评估体系不健全,缺少制度保障等问题,研究提出基于风险管控的安全评估方法,研究涵盖初期运营前、正式运营前、运营期间“两节点、一过程”的运营安全评估技术,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且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需求的安全评估体系。研究成果支撑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等8项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城市轨道交通政策制度文件。

36.基于数字孪生的地铁保护区安全智慧管控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依托交通运输部重点科研任务《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智能巡查技术研究》等项目,针对地铁保护区的场景特征,采用AI技术实现保护区内钻机挖掘机和安全帽等施工因素自动识别并及时预警,研发了新一代智能界桩,加载定位芯片、倾斜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实现对界桩倾斜、位移及周边振动实时感知和自动预警。构建了以二三维一体化高精度地图为基础的数字孪生平台,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 Web 端海量多源数据快速呈现和地铁保护区精细化管理。项目成果在北京京港地铁、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等单位开展应用,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

37.卫星影像在公路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应用人工智能影像解译系统技术架构,基于卫星影像的公路路线提取级联式DNN模型技术、基于特征矩阵的卫星影像公路路面宽度提取算法以及基于四叉树的卫星影像公路路面类型识别算法,构建了遥感卫星影像应用于公路智能化管理的技术理论和方法。项目成果支撑了全国农村公路基础数据核查与电子地图更新、交通扶贫项目的精准跟踪、公路网规模测算与发展路径研究、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智能化核查及重大事件后公路状态评估服务工作。

38.港口统计体系一体化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研究提出了港口统计顶层治理路径,构建了全新港口统计体系,建立了港口统计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和港口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体系,制定了港口多式联运统计调查体系等。项目研究成果直接为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支撑,为交通运输部党组和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推动港口统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服务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39.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聚焦喀斯特地区环境特点,重点依托交通运输部专项批复开展的“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围绕喀斯特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采用室外调查、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室内试验、工程验证以及效果观测等手段,开展15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研究提出一套针对喀斯特地区的高速公路绿色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成效显著,研究成果在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依托项目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全面应用,并在贵州省、云南省多条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

40.基坑施工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及精准风险防控关键技术。项目研究建立了多角度基坑开挖影响下地铁隧道的安全评估体系,研发了考虑多点非对称加载的盾构管片足尺试验的反力井加载装置,建立了以基坑三维卸荷比和隧道椭圆度为基础的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判指标体系,形成了临近地铁的基坑施工被动、微扰动、智能主动等综合变形控制技术,提出了临近基坑地铁隧道的局部劣化和整体变形修复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已在上海、杭州、厦门、嘉兴等地10余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41.基于数字孪生的浙江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依托隧道地形、地层、构造、岩土类型、不良地质及勘探信息、交通运行、环境监测等数据,构建隧道“人-车-路-环境”全要素数字孪生场景,打通隧道交通事件“感知-仿真-预防-管控-处置”全流程数字化技术链条,支持隧道运营业务场景的虚实准确映射、实时仿真推演、管控策略优化和管控效果提高,为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运管控数字化升级改造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42.城镇交通流密集区路网态势感知与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研制了雷视一体化交通感知装备,创立了面向不同交通场景的图像像素、雷达点云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了对不同方向车流量的实时感知,有效统计了各路段的实时车流等信息。同时,根据车流量大小和行驶轨迹,判断和预测可能存在的交通事件和事故风险,为道路通行诊断和交通管理决策提供精确依据,有效的预防发生交通事故,避免拥堵情况的出现。

43.戈壁荒漠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与安全设施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研究提出了“公路交通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协调保障”的理念,构建了基于移动气象采集和热谱地图技术的路面温度空间分布规律提取与反演方法,研发了适应沙尘及雾天环境的主动发光交通诱导标志,开发了沿线设施多循环式自回流小型污水生化处理回用技术工艺,建立了路域植被近自然诱导恢复工程技术,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应用体系,研究成果在新疆小乌高速、乌奎高速改扩建项目中成功应用,为戈壁荒漠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与生态安全韧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44.船舶碰撞事故机理与智能避碰辅助决策技术。项目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基础,围绕船舶碰撞事故机理不清、碰撞危险度量化精度不高、智能避碰辅助决策应用较远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先后建立了船舶碰撞事故深层致因及耦合机理模型、宏观水域多船碰撞危险度量化预测和空间分布模型、船舶避碰动态仿真和智能协同避碰辅助决策系统模型,系统构建了船舶碰撞事故机理与智能避碰辅助决策技术。项目成果有效支撑了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等3项政策文件制定,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提案1份并被接受,获得交通运输部领导批示资政建言1份,发表论著3篇,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15篇)。

45.东非强降雨-强震区膨胀土边坡防护关键技术。项目针对东非强降雨-强震区膨胀土边坡防护难题,提出了东非火山灰类膨胀土的膨胀加速、膨胀衰减和膨胀稳定三阶段的膨胀变形模型,揭示了降雨入渗的膨胀土边坡失稳机理。研发了适用于东非火山灰类膨胀土边坡的复合嵌套式可伸缩锚杆和高效防排水系统,形成了防排一体化支护技术。提出了震后安全性评估方法,为膨胀土区域的工程设计和震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项目技术成果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为国内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46.路面凝冰预警及冰雪自动处置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为解决我国公路气象服务系统综合监测方法、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尚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的问题,本项目研究实现了道路凝冰的提前预警、路面冰雪主动消除的目标,解决路面凝冰时机难以捕捉及提前主动融冰雪关键技术难题,形成路面凝冰预警及主动融冰雪成套技术,实现道路凝冰提前预警、路面冰雪主动消除、冬季道路安全畅通、路域环境生态和谐的目标。

47.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项目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方法,依托交通运输大数据,围绕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及决策需要,建立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分析基本理论与研究范式,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项目建立了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分析理论体系、创建了高速公路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技术和方法、提出了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理论框架和测算模型,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高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48.香格里拉至丽江绿色高速公路全过程咨询。项目以花久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开展了多年冻土施工及耐久措施、施工节能环保措施(含公路运营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高原草甸无痕化施工及三江源生态环保、通行安全保障及运行效率提升、藏文化特色服务区及运营生态环保五类25项重点支撑项目的研究,从而掌握创建绿色公路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导下一步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关键技术及其设计与施工方法,为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促进科技进步、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提供技术借鉴。

49.公路水路货运碳排放数字化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紧紧围绕公路水路货运“双碳”工作需求,设计公路水路货运碳排放数字化体系顶层方案、研究碳排放核算方法学,建立统一规范核算标准、研发碳排放监测平台,实现理论方法在工具层面的落地,推动数字化成为交通运输碳排放治理新动力。项目研究形成《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实施方案(建议稿)》,履行了交通运输行业职责支持国际履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支撑了公路水路货运碳排放目标跟踪,支持了全国交通运输节能形势分析、碳排放总量预测和双控管理。

50.基于无人机H3S全息三维实景物联大数据的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构建了基于无人机H3S全息三维实景物联大数据的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管理数据库,实现风险管控、隐患排查、责任落实系统联动、研发了高速公路关键部位物联大数据三维实景数据成套采集装备、数据处理技术及分析系统,实现了高速公路关键部位数据自动化采集和智能分析、构建了基于视角追踪技术的高速公路关键部位全息交互式、实景化场景,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安全“数据辅助+专家支撑”的决策体系,研发了基于UAV-H3S的高速公路安全大数据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项目研究成果已在广西南天高速、天峨至北海高速、平天高速等多个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51.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营的多跨融合底层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联合八维通科技公司、同济大学等机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重点研发任务、部科技示范工程等课题,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人码互联、应用互联及平台互联的轨道交通底层数据互通技术体系,构建了二维码离线信用支付过闸模型,研发了基于多模生物特征的乘客识别算法、安全便捷的乘客多模身份认证与聚合支付技术体系,建立了面向轨道交通的乘客第三方数据标签和场景信息特征标签数据库,并提出了基于轨道交通客流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模型,从而提升了轨道交通多层次、跨区域、跨场景的管控和运营安全性,提高了乘客过闸与支付效率,有效保障了乘客出行的支付安全和服务质量。

52.沥青路面疏水缓释抗凝冰涂层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项目研发了高强度疏水型抗凝冰材料,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涂层的高分子多孔材料裹覆的具有缓释效果的抗凝冰改性剂,形成疏水缓释型抗凝冰封层。评价抗凝冰涂料的路面使用性能、耐久性和防滑性、结合路面试验段的摊铺,提出抗凝冰涂料架构到路面的技术方法,总结抗凝冰涂料的生产和施工工艺,形成抗凝冰封层施工技术指南,并将疏水缓释型抗凝冰封层成功应用到包括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各种冰雪性高危路段。

53.内河沉管隧道卵石基床整平成套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研究利用基槽开挖大量卵石,通过压缩及摩擦等系列试验,确定了沉管卵石垫层关键设计参数,形成了先铺法卵石垫层设计方法,并以卵石作为沉管垫层基础,实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提出了基于原位试验、扰动层参数精细化计算的沉管沉降精准预测方法,保障了超长沉管隧道精准安装,在保证施工精度的前提下提升移船工作效率5倍以上,并降低了施工成本。

54.船闸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研究提出了船闸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条件技术要求,建立了船闸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研发了复杂碍航环境下新老船闸施工期高风险环节安全监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已被交通运输部采纳,为《公路水运工程淘汰危及生产安全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目录》(2020年第89号)、《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第 1 部分:总体要求》(JT/T 1375.1-2022)《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第 7 部分:船闸工程》(JT/T 1375.7-2022)、《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条件通用要求》(JT/T 1404-2022)的编制提供了支撑。

55.《城市客运枢纽运营安全管理规范》(GB/T40951-2021)等2项标准。项目提出“运营管理主体”的概念,将城市客运枢纽范围内与运营管理有关的各类单位纳入本标准的范畴,重点针对城市客运枢纽系统复杂程度高、运营安全风险程度高、运营安全管理多主体要求高以及协调难度大等特点和问题,明确了城市客运枢纽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及设施和保障条件要求,规定了城市客运枢纽安全设备设施设置的原则要求、组成与分类,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和要求等。标准的发布实施为管理单位规范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城市客运枢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56.山东省旅游公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紧密结合旅游公路设计及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旅游公路的概念及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并结合山东省旅游公路发展趋势,提出山东省旅游公路发展的目标要求,从旅游公路设计过程中指标运用、服务设施、廊道景观、信息标识系统等关键要求提出相应的设计要点及指标运用方法,形成一整套旅游公路设计方法,依托课题成果发表论文6篇、授权专利8项、发布地方标准1项、形成设计指南1项。推动实施S103济枣线绕城高速至泰安界项目、S103济南泰安界至徂徕山旅游大道路口段项目、威海市滨海旅游公路九龙湾至西霞口段示范工程、威海西部环山路乳山段道路工程等项目,累计应用通车里程超过500km,为山东乃至全国旅游公路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57.城市公共交通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依托交通运输部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先导应用首批试点项目和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专题项目,研究提出了智能车辆多维感知与高效控制方法、公交客流感知与线路规划调度技术与远程驾驶舱平行驾驶与自主决策技术。项目总结形成了自动驾驶运营管理制度、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等19项成果,助力了广州市 “1+1+N”混行政策体系构建,支撑了广州市自动驾驶巴士便民线路与自动驾驶乘用车出行服务示范应用,其中车辆规模超过260辆,服务人次超过140万人次,为打造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典型应用案例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