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成果 > 专家观点

以服务品牌建设引领旅客联程运输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王先进 研究员

发布日期: 2023-08-14 浏览次数:

旅客联程运输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对加快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模式和内容不断丰富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积极会同有关部门,优化行业发展环境。运输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优势,不断丰富扩展联运服务模式、内容,旅客联程运输实现快速发展。

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7年12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7〕215号),首次对旅客联程运输工作进行系统部署。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打造旅客联程运输系统”的重要任务。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空铁、公铁、公空、公水、空水等联运服务。2022年11月,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旅客联程运输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水平的通知》(交办运〔2022〕76号),明确了“十四五”期旅客联程运输发展重点任务。

联运服务模式不断创新。联运企业坚持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服务。例如,黑龙江、广西、云南等地依托现有公路客运场站,在铁路未覆盖的区域,积极发展“铁路无轨站”,旅客可搭乘专线班车,一站直达铁路车站。辽宁、吉林、河南等地积极发展公空联运服务,旅客在城市候机楼直接购票乘车,实现“定点候机、快速直达”。

旅客出行体验不断提升。各地积极探索服务举措,进一步提高旅客出行便捷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依托城市候机楼提供行李直挂服务,实现旅客“徒手出行”。北京西站、天津站、上海虹桥站、长沙南站等20余个客运枢纽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安检流程优化。

旅客联程运输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客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的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已从注重总量增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运输方式衔接不顺、“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服务不畅等问题,一定程度抵消了干线快速通行的优势。未来,运输行业需更注重发挥各运输方式组合效能,为旅客出行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和一体化运输组织,消除旅客出行全链条的堵点痛点,综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出行需求逐步升级,为推动联运发展提供新契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出行需求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对于出行私密性、便捷性、安全性需求明显提升。换乘服务更便捷、安检服务更便利、购票服务更简单,信息服务更准确,都将成为联运服务适应旅客需求变化的关键。

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培育联运服务提供新动能。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与交通融合取得积极进展,涌现出一批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无感支付、智慧安检等更加高效便捷的应用场景。持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联运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票务、信息服务等场景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联运领域转型升级,加速联运服务提质增效。

品牌培育重点方向明确

近年来,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票务服务、信息共享、服务保障等方面仍存在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培育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品牌的通知》,组织开展品牌培育工作,以该项工作为契机,聚焦发展重点难点,以点带面解决问题、推广经验,推动旅客联程运输高质量发展。

客运“一票制”。目前,运输方式间票务数据仅实现企业间“点对点”互联共享。票务销售制度、客票产品单一等造成联运产品吸引力不足。通过实施客票系统互联互通、客票产品体系优化、客票销售制度调整等,加快推进客运“一票制”发展,解决票务服务不便捷问题。

枢纽衔接一体化联运服务。部分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布局不合理,导向标识不明确,导致联运旅客在换乘接驳环节效率不高、体验不优。通过强化客运枢纽功能空间共享、设施设备共用,打造一体化换乘环境。同时,合理设置导向标志标识,解决枢纽服务不衔接问题。

联运信息互联共享。目前,各运输方式间出发到达旅客数、晚点信息等运营信息尚未实现交换共享,旅客无法及时获取联运行程动态信息,后续行程服务商无法及时进行运力调配和服务衔接。通过数据接口服务等方式,加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向第三方企业有条件开放联程出行数据,解决数据信息不共享问题。

旅客联程运输专属服务。目前联运服务产品多聚焦运输本身,对产品赋能不足。同时,联运旅客对非紧邻式交通枢纽间换乘接驳、专属进出站与安检通道等服务需求旺盛。通过创新联运客票销售模式,推出“联程客票﹢专属服务”产品,为联运旅客提供非紧邻式交通枢纽间换乘接驳、快速安检、专用值机等服务,解决服务产品不丰富问题。

非正常延误联运服务。目前,前序行程延误或取消,联运旅客仍需按照分方式规定,分段进行后续行程客票退改签,产生的费用需由旅客承担。通过探索建立非正常情况下承运人责任划分机制,完善旅客权益保障相关条款,解决服务保障不到位问题。

跨方式安检流程优化服务。不同运输方式间换乘重复安检,导致出行时间增加、效率降低。在具备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通过优化民航到达旅客换乘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流程,扩大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间安检流程优化覆盖范围,解决安检服务不快捷问题。

行李便利化运输服务。目前仅部分民航机场,提供行李“门到门”服务,联运模式下行李直挂服务尚处于空白状态。通过引导联运相关企业创新行李运输、寄递过程跟踪技术,在多场景下开展行李“门到门”运输、寄递业务,为旅客提供全程负责、同时抵达的行李服务,解决行李运输不便利问题。


(来源:中国交通报2023年8月第8027期 第七版:运输服务)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