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处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各行政区域之间贸易、产业、交通等往来十分密切,行政区划界限逐渐模糊,区域内经济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物流园区作为联系区域经济之间和内部以及产业上下游的纽带,是各项物流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中肩负重任,京津冀物流园区的协同发展对于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从物流园区数量上看,北京市拥有物流园区15个,天津市拥有物流园区15个,河北省拥有物流园区67个。从物流园区规模上看,北京市物流园区的建设比较集约,且未来新建物流园区少;天津市物流园区大多比较成熟,具有一定规模;河北省物流园区虽数量多,但成规模的物流园区屈指可数。从物流园区服务功能上看,京津冀运营的物流园区以综合服务型为最多,其次为商贸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
京津冀物流园区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京津冀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一方面,三个行政区是独立平行的,地方政府在针对地方物流园区的发展制定政策时也会更多的以实现自身利益为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缺乏对细分领域的协调机构,如区域物流规划小组,导致在当前京津冀区域物流规划建设中,仍无法进行统一理念,统一协调。二是京津冀物流园区设施没有形成竞争合力。由于京津冀三地区区域位置相邻,城市发展目标相近,多年来,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是存在资源争夺,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三是京津冀物流园区信息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京津冀物流信息系统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标准不一,导致地方与企业间难以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物流业务的各部门间缺乏信息的共享,各部门在进行决策时无法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四是京津冀物流园区标准化水平还不完善。一方面,区域内物流设施设备缺乏统一的标准,如仓库货架、叉车、周转箱、托盘等基本设备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同时,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无法形成对接。另一方面,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数据接口的行业和国家编码标准,造成了信息数据库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连接与信息传输。
京津冀物流园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一是发挥政府及协会的引导协调作用。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可成立专门的物流园区协调小组,负责物流园区之间的协调以及物流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三地物流协会联系各方利益主体的纽带作用,协调好地方与地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市场规则、行业管理规范、标准执行、信息互通等方面的连接作用。二是强化区域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意识。一方面,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等,限制区域内各自盲目、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行为。同时要依托物流园区各自的功能与定位,通过资源整合,合理分工,形成竞争合力。另一方面,要促进园区建设与产业发展尤其是优势产业发展接轨,形成园区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强化园区定位、园区定位催化园区功能、园区功能推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三是加强区域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建设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打破由于行政区划、标准不一造成的信息互联互通的阻碍。另一方面,物流园区要根据自身业务模式和特点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开发,推广货物运输信息网络化衔接,加大力度研究、开发、建立并推广仓库管理系统、车货调度系统等在内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四是建立京津冀区域物流标准体系。一方面,加强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管理流程、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建设和实施,提升区域内园区货物运输流程的衔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使物流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统一,保障物流园区之间信息资源能够顺畅交换共享。
来源:交通发展与改革研究,2022年3月11日,2022年第9期(总第268期)